北上广深全面落地“认房不认贷”政策,至今已满一周年。这一被视为楼市“强心剂”的政策,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,也呈现出量价分化的新特征。国家统计局及多家机构数据显示,四大一线城市全年新房及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上涨约32%,但房价并未出现普涨,市场在政策刺激下逐步走向理性修复。
成交量脉冲式回升,改善需求集中释放
政策落地后,一线城市楼市迅速反应。以上海为例,2023年9月新房认购量环比激增174%,多个热门板块如嘉定新城、海淀永丰等项目认购率突破200%。北京、广州、深圳亦出现类似“到访量翻倍”现象,前期因限购政策积压的改善型需求集中入市。据克而瑞监测,2023年四季度四大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上涨28%,二手房成交套数同比增长35%,政策窗口期效应显著。
房价结构性分化,核心区抗跌性强
与成交量回暖形成对比的是,房价并未出现整体上涨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5年6月,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降1.4%,二手房价格同比下降3.0%。但分化特征明显:上海因高端豪宅项目集中入市,新房价格同比上涨6%,领跑全国;而广州、深圳受外围区域供给增加影响,房价同比降幅超5%。二手房市场同样呈现“中心抗跌、外围承压”态势,北京、上海核心区房价跌幅明显小于郊区。
政策持续优化,市场期待长效机制
尽管“认房不认贷”短期提振了市场信心,但专家指出,单一政策难以扭转长期预期。2025年以来,北京、广州等地通过优化公积金贷款、放宽普宅认定标准等“组合拳”延续政策效应。中指研究院分析认为,未来需进一步降低交易税费、优化限购政策,并配合产业升级、人口导入等长效措施,才能实现市场全面止跌回稳。
周年之际,一线城市楼市正从“政策驱动”转向“市场驱动”。成交量回升与房价理性调整并存,既反映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,也预示着市场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