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阶段,保障性住房建设正以“存量盘活+增量优化”双轮驱动加速推进。截至2025年7月,全国超60个城市已落地收购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性住房政策,其中长沙、合肥、佛山等城市率先突破,形成可复制的“去库存+保民生”创新模式。
政策破局:专项债与金融工具协同发力
2025年5月,浙江省率先发行首批16.53亿元专项债,用于湖州、温州、嘉兴三地收购8个存量商品房项目,其中7个明确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。这一突破性举措标志着保障房资金来源从单一金融贷款向“财政+金融”双渠道拓展。与此同时,长沙通过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收购1123套公寓,佛山利用平安银行30年期低息贷款收购409套商品房,形成多元化资金解决方案。
实践成效:供需两端精准匹配
合肥蜀山西宸原著项目成为典型案例:138套自持房源被改造成保障性租赁住房,重点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才,实现“职住平衡”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全国通过收购存量房新增保障性住房超15万套,其中长沙、长春等城市房源空置率下降40%,新市民、青年人轮候周期缩短至6个月以内。
模式创新:从“建新”到“改旧”的转型
政策明确要求收购项目优先布局轨道交通站点、产业园区等区域,防止资源闲置。佛山高明花曼曦苑项目将409套商品房改造为59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,通过拆改合并提升使用效率;长沙长房东旭花园项目则以“拎包入住”标准配置家具家电,租金定为市场价的60%,形成“收购-改造-运营”闭环。
未来展望:构建房地产新模式
随着“十四五”规划140万套保障性住房目标逐步落地,收购存量商品房正从试点向常态化转型。专家建议,未来可探索将闲置商办用房纳入收购范围,进一步降低保障房建设成本。这一政策创新不仅化解了房企资金压力,更通过“市场+保障”双轨制,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路径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