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0日将正式入伏,但与往年动辄40天的“超长待机”不同,今年三伏天仅持续30天,成为近十年来最短的“清凉版”伏天。尽管高温时长缩短,但国内多地仍突破40℃气温,推动“清凉经济”持续升温。
“缩水”三伏天背后的气候密码
气象专家分析,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且强度偏弱,导致雨带长期滞留长江中下游,形成“北热南涝”的异常格局。以杭州为例,7月中旬已出现5天40℃以上高温,但夜间气温普遍低于30℃,昼夜温差达12℃,这种“干热型”天气显著降低了中暑风险。京东健康数据显示,防晒霜、便携小风扇等避暑用品销量同比增长65%,而防暑采购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3%。
清凉消费
在上海静安寺商圈,多家商场推出“伏天特惠季”,中央空调系统升级为“新风+除湿”模式,客流量较6月提升40%。美团外卖数据显示,7月以来冰镇酸梅汤、椰子水等解暑饮品日均订单量突破2000万单,其中95后消费者占比达68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“纳凉经济”正向文旅领域渗透——贵阳、六盘水等“避暑胜地”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00%,部分高端民宿推出“24℃恒温客房”套餐,价格突破5000/晚仍一房难求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