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暴雨倾城,永康路积水未退,却有一支蜿蜒长队在雨中倔强延伸——市民撑伞站立、游客拖着行李箱直奔而来,只为品尝一杯“零下80度dirty咖啡”。这款以实验室级制冷技术打造的饮品,将玻璃杯预冷至-80℃,牛奶倒入瞬间凝结冰晶,与温热浓缩咖啡碰撞出“冷热苦甜”四重口感,成为沪上现象级消费符号。
技术噱头与社交货币的双重驱动,是这场排队潮的核心密码。门店采用液氮制冷设备,要求咖啡师全程用夹子操作以防冻伤,40秒内饮用的限定规则更强化了“限时体验”的稀缺感。消费者手持定制玻璃杯拍照打卡,在社交平台输出“暴雨中的精致仪式感”,契合上海“网红经济”的底层逻辑。正如一位从杭州赶来的游客所言:“晚上看演唱会前,先来打卡这杯全网刷屏的咖啡。”
然而,热度背后暗藏隐忧。医学生指出超低温饮品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,中医则认为“寒气损脾”;部分消费者吐槽“奶霜抢味”“性价比不如普通dirty”,更有网友调侃“排队40分钟,饮用40秒,不如买杯蜜雪冰城”。此前1800元瑰夏咖啡因复购率低迅速退潮,警示技术猎奇需与产品本质平衡。
这场暴雨中的咖啡长队,是上海作为全球消费都市的鲜活切片。当液氮的冷雾散去,唯有将技术新奇感转化为可持续的风味价值,在健康适配性与体验优化中寻找支点,方能让“冰火交响”从短暂的流量狂欢,沉淀为城市咖啡文化的长久余韵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