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下半年,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转折。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“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,各地政府迅速响应,通过限购松绑、信贷优化、城市更新等组合拳,力求在结构性调整中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。
政策基调:从“托底”到“精准”的进化
2025年下半年,房地产政策的核心逻辑已从“防止大幅下滑”转向“激活合理需求”。中央层面,住建部明确“四个取消、四个降低、两个增加”的调控框架,允许各地根据市场动态调整限购、限售政策。例如,广州已全面取消限购,北京、上海则通过取消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标准,降低交易税费与首付比例。深圳则试点“分区限购”,在核心区域保留适当限制,平衡刚需与投资需求。
信贷端,5年期以上LPR降至3.50%的历史低位,叠加首套公积金贷款利率2.60%,直接降低购房成本。以100万元30年期贷款为例,月供减少约133元,累计利息支出节省近5万元。此外,多地推出购房补贴政策,如浙江绍兴柯桥区对二孩家庭每平方米补贴1500元,三孩家庭补贴2500元,精准刺激改善型需求。
城市更新:存量时代的“新引擎”
在城市更新领域,2025年中央财政专项债成为关键抓手。全国拟收储总规模达4696亿元,涉及207个城市,涵盖闲置土地与存量商品房收购。例如,广东省计划完成城市更新投资超4000亿元,其中15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将采用“政府补一点、居民出一点、市场投一点”的多元共担模式,预计释放超10万亩建设用地。
典型案例中,淄博市通过西吕村城中村改造项目,以“四方监管”账户与穿透式审查机制,确保资金高效使用,预计2026年竣工后解决7714户居民安置问题。而苏州十全街则通过“无感施工”技术,实现商户零停水管道改造,投诉率下降68%,凸显技术赋能下的城市更新效率。
市场分化:核心城市率先企稳,三四线仍需破局
政策效果已在核心城市显现。2025年上半年,北京、上海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4%,广州、深圳同比增幅超15%。深圳中海云启源境等项目开盘日光,显示高端改善需求强劲。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,120-144平方米户型成交占比首次突破30%,印证“好房子”标准下品质升级的市场认可度。
反观三四线城市,尽管有县城试点“以旧换新”等政策,但人口外流与产业薄弱导致库存积压,房价跌幅仍超一线城市。例如,郑州、长春等地二手房成交累计同比未回正,市场信心修复仍需时间。
未来展望:制度破局与区域平衡
2025年下半年,房地产调控进入攻坚期。中央强调构建“人房地钱”联动机制,通过土地供应与商品住房去化周期挂钩,优化宅地节奏。一二线城市提高供地质量,三四线城市严控增量,避免重复建设。
金融端,专项债收储与“白名单”贷款扩容(审批规模达6.7万亿元)将持续化解风险,但房企仍需适应“轻资产”转型。正如中指研究院所言:“市场全面止跌回稳需在区域平衡、信心重建、风险化解中协同突破。”
当政策工具箱与城市更新形成合力,中国房地产正从“规模时代”迈向“质量时代”。在这场深度调整中,谁能精准平衡供给与需求、存量与增量,谁就能在下一轮周期中掌握主动权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