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由李智执导的电影《请带我回故乡》在北京举办专家观摩座谈会,中国电影评论学会、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围绕影片的主题内涵与艺术创新展开深度研讨。这部改编自作家鲍十小说《子洲的故事》的作品,以“回归与守望”为核心,勾勒出城乡流动背景下个体与故乡的情感羁绊,成为2025年电影界备受瞩目的现实题材力作。
城乡叙事的三重维度
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指出,影片通过三条核心线索构建起立体叙事:其一,城乡家庭情感的撕裂与弥合,如父亲在城市挣扎后魂归故里,映射传统农村“望子成龙”与都市漂泊者“报效无门”的集体困境;其二,留守儿童与中年群体的双重困境,揭示城乡流动中“两头不认”的亲情缺失;其三,乡村文化传承的危机,如爷爷率领的锣鼓队申遗之路,暗含非遗保护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。
地域美学的视觉诗性
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委员会会长马维干强调,影片以安徽山水为画卷,黄梅戏、锣鼓队等元素赋予画面浓郁的地域质感,如“仙胡台”场景中,钟、瓶、镜的陈设暗含“终生平静”的民俗寓意,而儿童视角的运用更让叙事充满纯粹力量。导演李智通过子洲对“鹰嘴坡”的追寻,将父亲未实现的“光宗耀祖”与自身文化选择交织,形成跨越代际的情感共振。
文学性与电影性的平衡
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,影片在祖孙三代情感线中实现了“儿童能看、成人共情”的双重效果。老戏骨刘佩琦饰演的爷爷与儿童演员的自然表演,配合量身定制的音乐,将安徽山水与叙事节奏融为一体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则从文化错位角度解读,指出影片既展现“落叶归根”与“出仕不回”的传统矛盾,又通过“鹰嘴坡”的寻找,探讨生命源动力与情感归宿的现代命题。
现实主义的情感共鸣
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总结,影片以“没成就不好意思回去”的普遍心态,精准击中都市漂泊者的乡愁痛点。而结尾主题曲与片尾曲的定制化设计,更强化了抒情氛围,使影片成为一部“能引发城市漂泊者强烈共鸣的现实题材佳作”。
这场座谈会不仅是对一部电影的剖析,更是对中国社会城乡变迁的集体回望。当银幕上的“鹰嘴坡”成为精神原乡的象征,《请带我回故乡》已超越个体叙事,成为时代情绪的镜像——那里有黄梅戏的悠扬,有锣鼓队的坚守,更有每个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故乡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