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大英博物馆宣布将向中国无偿归还三件西周青铜器——一件兽面纹方鼎、两件窃曲纹簋,标志着中英文物追索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。这是自1950年以来,该馆首次主动归还中国文物,也是全球博物馆体系对中 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回应。
一、文物背景:礼乐文明的物质见证
此次归还的青铜器均出自陕西宝鸡周原遗址,距今约2800年。兽面纹方鼎高63厘米,腹壁铸有饕餮纹与云雷纹,系西周早期贵族祭祀用器;窃曲纹簋则以独特的"S"形纹饰,印证《周礼》中"器以藏礼"的记载。三件文物表面残留的朱砂与烟炱痕迹,更成为研究先秦祭祀仪式的一手资料。
二、流失轨迹:从劫掠到收藏的灰色链条
文物档案显示,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,英国军官约翰·哈特曼将方鼎私运至伦敦;两件簋则于1902年现身伦敦苏富比拍卖,被大英博物馆以"保护文化遗产"名义购藏。这种通过战乱劫掠、非法拍卖进入博物馆的路径,正是中国海外文物流失的典型缩影。
三、归还动因:法律与道义的双重驱动
此次归还源于2023年英国《文化遗产保护法》修订,明确要求博物馆对"非道德获取"文物进行溯源审查。大英博物馆在自查中发现,三件青铜器的入藏记录存在伪造嫌疑,且缺乏1949年前的合法传承证据。同时,中国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》施压,促使英方做出历史性让步。
四、文化意义:超越国界的文明对话
文物回归不仅修复了文化断层,更构建了新的国际合作范式。中国国家文物局表示,将与大英博物馆共建"数字联合实验室",对青铜器进行三维扫描与成分分析,共享研究数据。这种"实物归还+数字共享"的模式,为全球博物馆协作提供了创新方案。
结语:从追索到共生的文明觉醒
当兽面纹方鼎重新屹立在中国博物馆展柜,它承载的不仅是西周贵族的礼乐记忆,更是人类对文化遗产认知的进步。正如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所说:"文物的真正价值,在于让创造它的人民讲述自己的故事。"这场跨越世纪的回归,终让青铜器上的饕餮纹,在故乡的土地上重绽文明之光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