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平台抛出一枚“命名炸弹”:刚发布的小米YU7标准版因配置远超竞品Pro/Max版,被用户误认为“丐版”,他提议将标准版更名为Pro或Max版,并发起网络投票。这一动作迅速引发1.4万网友参与,其中超70%投票者支持保留“标准版”名称,一场关于产品命名的用户共创实验就此展开。
一、命名争议:标准版“被低估”的配置真相
小米YU7标准版以25.35万元的起售价,提供835公里超长续航、700 Tops算力的Thor芯片、激光雷达等配置,性能直逼竞品Pro/Max版。雷军直言:“很多人误以为标准版是入门款,但实际上它超越了竞品的Pro/Max版。”这种“配置倒挂”现象,源于小米对“标准版”的重新定义——不再以减配为代价拉低门槛,而是将旗舰技术下放至基础款。
二、用户投票:70%支持“低调”,30%主张“对齐”
截至8月12日,投票结果显示:
71%用户选择保留“标准版”:认为名称无需复杂化,“标准版”已能体现均衡配置;
29%用户支持更名:建议“Pro”突出性能优势,“Max”强调续航与算力,与行业惯例接轨。
这场投票本质是用户对“产品命名逻辑”的集体表决。支持保留者看重名称的简洁与辨识度,反对者则希望借命名强化高端感知。
三、行业惯例:Pro/Max背后的“心理溢价”
在汽车行业,Pro/Max后缀常与“高配”“旗舰”绑定。例如特斯拉Model Y后驱版被称为“标准续航”,而长续航版则冠以“Pro”之名。小米此次打破常规,以“标准版”承载旗舰配置,虽颠覆传统,却也带来认知成本。
四、雷军的“用户思维”:从命名到共创
雷军此次投票,延续了小米“与用户交朋友”的基因。通过社交媒体征集意见,小米将产品定义的权力部分交给用户,既规避了“厂商自嗨”的风险,又强化了用户参与感。这种策略在小米SU7的命名中已有体现——用户投票决定“SU7”最终名称,而此次YU7的更名讨论,则是用户共创的2.0版本。
五、命名背后的商业逻辑:高端化与差异化
小米YU7的命名争议,折射出其高端化战略的深层逻辑:
技术普惠:通过“标准版即旗舰”的配置策略,降低用户享受顶尖技术的门槛;
品牌区隔:与竞品形成命名差异,避免直接价格对比,强化“技术流”标签;
用户教育:借投票引导用户重新认知“标准版”价值,为后续产品定价铺路。
六、未来走向:更名与否,用户已给出答案
尽管投票尚未截止,但70%用户支持保留“标准版”的结果已足够明确。雷军最终大概率会采纳多数意见,维持原名称。这一决策不仅尊重用户选择,更暗含小米的深层考量:在高端化道路上,用户口碑比名称标签更具说服力。
当雷军在社交平台写下“谢谢大家,我们会认真考虑”时,这场命名争议已超越字面意义——它证明,在用户主权时代,产品的每一次定义,都需与用户共同书写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