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著名喜剧艺术家陈佩斯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题为《在笑声中寻找时代的答案》的署名文章,以从业50年的创作经验为切口,剖析喜剧艺术与社会现实的深层互动。这位曾以《吃面条》《主角与配角》等作品定义春晚黄金时代的艺术家,在文中首次系统阐述其"喜剧即镜子"的创作哲学。
喜剧的使命:从讽刺到治愈的范式转换
陈佩斯指出,当代喜剧正经历从"讽刺型"向"治愈型"的转型。他以话剧《惊梦》为例,通过还原1944年昆曲班社的生死抉择,展现艺术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力量。数据显示,该剧全国巡演127场,上座率始终保持95%以上,90后观众占比达68%,证明"笑中带泪"的艺术表达正契合当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。
技艺的坚守:手工时代的喜剧匠心
文章重点阐释"喜剧必须手作"的创作理念。陈佩斯披露,其团队坚持不用网络热词创作,每个包袱需经72小时现场测试。这种"笨办法"在流量时代显得尤为珍贵——话剧《托儿》复排18年,剧本修改23版,道具清单精确到"三根羽毛的弯曲角度"。正如他在文中所言:"喜剧的尊严,藏在每一处被反复打磨的细节里。"
时代的叩问:在解构与重建之间
陈佩斯以"短视频时代喜剧的异化"为切入点,揭示算法推荐如何解构传统喜剧的叙事节奏。他援引数据:某头部喜剧综艺片段在抖音的二次创作量达12万次,但完整观看率不足7%。这种"碎片化消费"促使他创建"陈佩斯喜剧实验室",通过工作坊培养具备完整叙事能力的年轻创作者。
文化的传承:从舞台到课堂的薪火相传
文章最后聚焦喜剧教育。陈佩斯披露,其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的"喜剧创作专业"已培养37名毕业生,首届学员主演的话剧《戏台》获"五个一工程"奖。这种"产学研"结合的模式,正在构建中国喜剧的原创生态链。
当65岁的陈佩斯在文中写下"喜剧人的天职,是让这个时代在笑声中看清自己"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坚守,更是一个文化门类在转型期的突围样本。正如《惊梦》结尾那句"戏比天大"的昆曲唱词,陈佩斯用半生实践证明:真正的喜剧,永远在解构与重建之间寻找时代的答案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